来源:新华网
4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在过去的3年里,有关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展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征求国内外各个阶层人士的意见。这部13000余字的文件包含了哪些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重大创新?这些创新有何意义?
理念创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专家解读>>
目标新: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专家解读>>
制度新:“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改革是一次重大破冰
《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意见》中创新举措还有不少。例如,为遏制“大处方”,过度医学检查,鼓励探索建立医保和医院的谈判机制;试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专家解读>>
基本医保扩面提高标准 为群众看病“减压卸负”
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一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详细>>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减少群众得病机会
近三年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2009年开始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主要用于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详细>>
建设基层医疗机构 让群众“大病不出县”
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2009年,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详细>>
培训基层医疗人才 缓解群众“看病难”
近三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16万和137万人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两项工作也将根据改革进程安排相应的投入,这两项试点的推进也将有利于降低医药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详细>>
让医保“阳光”普惠城乡各类人群
目前江苏三大医保覆盖率已全部达到95%以上,在新一轮医改中,江苏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着重解决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保问题,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保及大学生群体、残疾人和儿童等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其次,不断提高各类医保人群特别是新农合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切实减轻大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 [详细]
着力建设好城乡居民“家门口”的医院
今年,江苏已明确加快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经济薄弱地区300个乡镇卫生院、3000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今年,全省力争为城乡基层规范化培训2000名全科医师,并推出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新举措,为农村培养2000名大专层次的医护人员,连续4年为农村定向培养8000名医卫人才。下一步,江苏省还将加大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扶持力度,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着力提高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努力把广大群众基本卫生问题解决在基层。[详细]
给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必要的资本
破解看病贵,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公立医院在节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被列为“重中之重”内容之一,改革的关键词是遵循公益性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