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机、屏蔽都不足以应付铺天盖地的垃圾短信;当消费者凭借一己之力无以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监管法规和监管手段的修订、升级就该被提上日程
法治周末记者 李飞
日前,全国首例对群发短信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北京宣判,4名男青年在未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群发上千万条商业短信,构成非法经营罪,分别获刑1年1个月至1年6个月不等。
“总算追究刑事责任了,希望那些骚扰我的家伙也能引以为戒。”这句话出自北京朝阳区的全职股民林伟之口。当刚看到这则新闻时,他还忍不住叫了声好,感觉为自己出了一口闷气。
“平均每周都要受到好几次骚扰短信,全都是荐股、内幕、基金之类的。最密集的时候,甚至一天就有好几条。对这种严重骚扰用户的行为,就应该好好罚一下。”林伟激动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运营商或成垃圾短信避风港
此次涉案的4名青年人并非因为群发垃圾短信而被提起公诉,而是因为没有取得经营短信群发业务资质而获罪。
“难道说有许可证就能任意群发垃圾短信吗?”林伟提出质疑。
曾在北京从事网络营销多年的方萍道出了其中的内幕:“只要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合作者,获得电信运营商给予的企业短信特服号,或是跟电信搞好关系,直接委托电信运营商发送短信,就算发得再多,也不用担心会触犯刑法。”
“这次的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电信运营商的利益,把他们举报出来是迟早的事。”方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一般手机用户收到垃圾短信都会直接删除,大不了把发信人屏蔽,谁能知道信息的准确来源?能准确举报的,很可能就是电信业内人士。”
方萍还透露,以前的公司都会采取跟有经营短信群发业务资质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直接将部分业务转移给关系好的运营商,然后从中提成。
“这种方式比较稳妥,既能收到效果又不容易发生纠纷。”方萍说,“但现在短信群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公司既拿不到许可证也找不到运营商,就直接自己单干了,这不是个别现象。”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短信群发的相关信息,发现多个号称短信群发的软件位于搜索页面首页。
一款名为“短信王”的软件,就以“用户只需购买短信数量就可以免费赠送账号,其费用是传统媒体广告费用的十分之一”等噱头作宣传以吸引顾客,且宣称“产品覆盖政府、地产、娱乐等10余个行业近3万多家企业及个人”。
《法治周末》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该软件群发效率。对方客服人员称,该软件每天的短信处理速度能达到500万条,并可观察是否发送成功,不成功不收费,但并未表示其公司是否拥有经营短信群发业务的资质。
用户信息急需保护
“很多公司都是以网络营销公司的名义在做。”对于如此多的短信群发软件充斥市场,方萍早已见怪不怪。她告诉记者,网络营销的业务中就包括了邮件群发和短信群发。不过与网络推广不同的是,群发短信都是要通过收费软件来执行的,实在处理不了就会跟别的公司“分摊”。
如此大的业务量,不禁令人思索,接收短信的客户信息从何而来?
《法治周末》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阳光广场某网络营销公司业务经理肖莉娜,她对记者表示:“只要购买短信群发业务,公司自己手里就有相当数量的客户信息。如果需要特定的客户资源,也会另行购买。比如要求面向特定的股民或者车主,可能就会相应地补充资源。”
当记者追问从何处补充客户信息时,她只是简单的回应:“网上多得是。”
对于这种出售用户信息的行为,方萍也早有耳闻,并透露了几家可能有这种资源的公司名称。《法治周末》记者在其中一家名为远航数据传媒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其“最新动态”栏目中全部是各地股民资源,其中包括“证券开户股民资源样本”、“证券短信平台”、“价格详细”等内容。该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只面向有实力的投资公司,为其快速开发客户,提供各地重点股民资源,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我的信息很有可能就是被这种公司卖出去的。”林伟对此表示愤怒。
远航数据传媒网站工作人员透露,这些信息很多都是收集整理网上已经公开的股民信息及公司内部资源。
群发短信如何规范
面对日益泛滥的群发垃圾短信,很多手机用户会选择将发送信息的号码屏蔽,甚至为了躲避深夜垃圾短信的骚扰而关机。但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公司有改号码的软件,可以通过显示别的号码来防止被举报和屏蔽。”肖莉娜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不止我们,很多公司都有。”
“其实这个案子只是个偶然,短期内很难对群发短信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方萍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当初方萍就是因为网络营销的圈子不正规,才从里面退了出来。但现在看来,群发广告短信的快速发展,让这个圈子更显混乱。
“关键还是要监管。”北京市律师协会信息网络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德成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由于非法经营短信群发业务是近年新兴的违法行为,在司法解释中尚属盲点,电信条例和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均未提到要追究非法群发短信的刑事责任。因此,要规范短信群发业务,还需要电信监管部门在审批,监管方面加大力度。”李德成说。
来源: 法治周末